中俄新能源

中俄研究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中俄科学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中俄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俄增材技术联合实验室》以及《中俄增材技术科教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联邦大学三方联合建立了《中俄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Andrey Ivanovich Rudskoy”及“俄罗斯科学院Yuri N. Kulchin”两位院士合作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动力电池与电控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湖南大学合作建立了《动力电池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与奥地利STARD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奥电动汽车设计与高速电机技术开发中心》;与德国ZOZ Group合作建立了《粉体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德国NETZSCH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德纳米新材料联合实验室? 等。

图片6
图片7

目前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合作在研课题项目包括:

多孔态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中/俄合作):

从设计上和材料上区别于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采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膜技术,隔膜呈三维立体结构,形成高的孔隙率和扭曲度,吸液率更高保液率更好,整个电池体系无游离态电解质,利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温低聚合特性,热蠕变性小,耐高低温变化强,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研究电池产热机理,分析热效应,采用相分离制备多孔电极,提升比表面积,提高离子交换通道,大大缩短了锂离子的交换时间,提高了交换速度和交换量,降低了离子交换摩擦化学产热。同时,采用外嵌集流体技术,使集流体均匀分布最大程度降低了极化电阻,有效解决了大电流物理产热,集流体前处理技术有效解决活性物质剥落问题有效延长寿命;

新功能材料技术(中/俄合作):

动力电池材料方面,将建立完整的材料性能物化属性研究和微观测试分析对标能力,可追踪材料在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和极限工况下的物化表征,实现对当前及下一代电池;

在船体材料领域,针对深海及远洋科考船深潜器的使用条件要求,开发出基于玻璃合金高性能船体材料,并完成试制、水下验证,深潜器材料应用于下潜11000米水下;

3D打印技术植入体医用材料领域,将力学相容性、生物相容性和植入安全性的多维度综合性能属性需求,分解为材料属性、制备工艺,具备完整的开发流程和能力。基于材料的相变优化和超细球化处理技术,结合激光融覆技术和表面纳米化处理技术,综合实现产品的卓越品质;3D打印技术及钛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植入体骨骼及发动机关键部件等。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简介:

图片9

校长:安德烈·伊万诺维奇·鲁茨科伊

图片10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始建于1899年,五、六十年代又称加里宁工程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门捷列夫母校,该校的毕业文凭被世界所有国家承认,包括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所以该校有许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外国学生,包括中国的留学生。该校有82名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00名教授,1500名副教授,18000多名本国学生和1500多名外国留学生,也是俄罗斯最好的理工科大学之一。

该校设有13个系,70多个专业门类。多年来一直积极支持国际科技组织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材料、焊接、理论和应用力学、自动化控制、能量与电子网络等研究方面都在世界同一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校还是俄罗斯技术大学联合会的重要组织者,是国际大学协会的成员,是荷兰国际教育领域合作组织成员,是圣彼得堡大学联盟成员(该联盟由4个国家21所大学组成,其中俄罗斯9所、美国8所、瑞士和英国各一所),是俄罗斯技术类大学中的顶峰级别的大学。

服务热线:
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