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锂电池的分类和应用

发布于: 2025-01-06 15:48
阅读: 57
分类: 新闻动态

导读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之一,也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中主要的锂离子来源,其性能和价袼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较大。

 

正极材料是决定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之一,也是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中主要的锂离子来源,其性能和价袼对锂离子电池的影响较大。目前研制成功并得到应用的正极材料主要有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三元材料镍钴锰酸锂(NCM)和镍钴铝酸锂(NCA)等。

 

钴酸锂(LCO):适合小型电池,实际容量不高

 

钴酸锂是第一代商业化正极材料,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改性和提高,可以认为是最成熟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钴酸锂具有放电平台高、比容量较高、循环性能好、合成工艺简单等优点。但该材料含钴较多,成本较高。

 

钴酸锂仍是小型锂电池的最佳选择。目前在3C电子电池中,大多数仍使用钴酸锂而并非比容量更高的三元材料,原因是钴酸锂材料的压实密度大于三元材料,即单位体积内能容纳的钴酸锂量更多。在更为重视体积密度的小型电池中,钴酸锂占有着一席之地。

 

钴酸锂理论容量高,但实际容量却只有理论的一半。原因是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要从钴酸锂材料中脱出,但脱出量小于50%时,材料的形态和晶型可以保持稳定。随着锂离子脱出量增大至50%时,钴酸锂材料将发生相变,如果此时继续充电,钴将溶解在电解液中并产生氧气,严重影响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能,因此一般的钴酸锂充电截止电压为4.2V。

 

磷酸铁锂(LFP):能量密度低,安全性突出

 

磷酸铁锂是目前广受关注的正极材料之一,理论比容量为170mAh/g,实际比容量可达150mAh/g以上。其主要特点是成本低廉,安全性非常好,循环寿命高,这些特点使得磷酸铁锂材料迅速成为研究热点,磷酸铁锂电池也在电动汽车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磷酸铁锂的缺点也较为明显,即能量密度低。原因有两点:

 

一是磷酸铁锂材料的电压仅有3.3V左右,低于其他正极材料,这使得磷酸铁锂电池储存能量较低;二是磷酸铁锂导电性较差,需要纳米化并进行包覆才能获得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这使得材料变得蓬松,压实密度较低。两者综合作用,使得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低于钴酸锂和三元电池。因此磷酸铁锂电池主要应用于电动大巴车及少量乘用车中。

 

磷酸铁是否近期将被淘汰?近期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频发,被认为将很快被三元材料取代的磷酸铁锂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希望通过对磷酸铁锂进行改性提高其容量。目前已有学者通过在磷酸铁锂中掺入Mn元素使其拥有更高的电压和更高的能量密度,也有相关研究通过复合技术将磷酸铁锂与NCM三元材料进行混合,在保持三元素电池较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可以有效提升其安全性能。

 

三元材料(NCM、NCA):性能可调控,道路如何抉择?

 

三元材料是与钴酸锂结构极为相似的锂镍钴锰氧化物(LiNixCoyMn1-x-yO₂)的俗称,这种材料在比能量、循环性、安全性和成本方面可以进行均衡和调控。镍钴锰三种元素的不同配置将为材料带来不同的性能:镍含量增加将增加材料的容量,但会使循环性能变差;钴的存在可使材料结构更加稳定,但含量过高会使容量降低;锰的存在可以降低成本并改善安全性能,但含量过高则会破坏材料的层状结构,因此找到三种材料的比例关系以达到综合性能最优化,是三元材料研发的重点。常见配比有NCM111、523、622、811等。NCA则是将其中的锰元素用铝元素来替代,一定程度上改善材料的结构稳定性,但其铝含量较少,可近似看成是一种二元材料。

 

镍含量升高对材料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1)镍含量越高,材料比容量越高。NCM811材料比容量可达210mAh/g,比NCMIII材料增加近25%。

 

(2)镍含量越高,材料储存和开发难度越大。高镍三元材料极易吸水变质,降低容量和循环寿命。而且一部分水还会保存在晶体中,使得电池在高温环境中产生气体,造成电池胀气,带来安全隐患。

 

(3)镍含量越高,三元材料热稳定性越差。如NCM111材料在300C左右发生分解,而NCM811在220℃左右即分解。

 

(4)镍含量升高会带来电解液匹配问题。高镍材料表面由于吸水变质产生的LiOH等物质会与电解液反应,造成容量衰减和安全问题。因此对高镍材料的改性技术是重要的发展方向。改性技术包括掺杂其他元素、表面包覆等,如用导电高分子或者无机材料在颗粒表面进行纳米包覆,可提高循环使用寿命,提高高温性能和安全性。

 

未来路线是NCM811还是NCA?二者均为高镍三元材料,性能比较接近,但存在以下几点不同:

 

(1)NCM811中钴含量为0.1,NCA中钴含量为0.15,这使得受钴高昂价袼的影响,NCA原料成本稍高;

 

(2)以铝代替锰,可以增强材料的稳定性,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但是在制作过程中,由于铝为两性金属,不易沉淀,因此NCA材料制作工艺上存在比NCM811更高的壁垒;

 

(3)电池制造上,NCA对湿度等条件要求更加苛刻,电池生产存在技术门槛。

 

在目前看来,两种思路都是可行的,未来哪种材料的技术难关率先被克服而实现大规模量产,哪种材料便能率先占领市场。

分享

推荐文章

  • 2025-06-28
    admin
    电解质 电解质在所有电化学设备中都是无处不在且不可或缺的。电解质的作用是作为在正极和负极之间传递电荷的媒介。电解质与其他组件(包括正极、负极和隔膜)紧密接触。界面,主要是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通常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因此,电解质必须对正极和负极表面都表现出稳定性。 锂离子电池理想的电解质应满足以下要求:高离子电导率、宽电位范围内的电化学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成本效益、简单的制备过程、低毒性和环保性。此外,电解质的电化学工作窗口应被修改以开发高电压正极和低电压负极材料。 鉴于电极-电解质界面对电池性能的重要性,电极/电解质界面,即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和正极-电解质界面(CEI),它们分别通过电解质在负极/电解质和正极/电解质界面的电化学分解形成,将首先被简要介绍。 电解质 电解质在所有电化学设备中都是无处不在且不可或缺的。电解质的作用是作为在正极和负极之间传递电荷的媒介。电解质与其他组件(包括正极、负极和隔膜)紧密接触。界面,主要是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界面,通常决定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 2025-06-21
    admin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寻求高容量负极材料。基于电化学锂化/脱锂机制,锂离子电池中使用的负极大致分为三类:嵌入型负极、合金型负极和转化型负极。 嵌入型负极——碳基材料 碳基材料,包括天然/合成石墨和软/硬碳,由于其成本低、储量丰富、脱锂电位低(相对于Li/Li+)、锂扩散性高、电导率高以及锂化/脱锂过程中体积变化小,成为锂离子电池最可行的候选材料。值得强调的是,碳基负极使锂离子电池在约40年前成为商业可行的产品,而且碳仍然是作为负极材料的最理想选择。例如,传统的石墨负极具有三维结构稳定、能量密度适中、理论质量容量为372mAh/g、理论体积容量为735 mAh/cm3以及低成本的优点。 迄今为止,石墨是商业锂离子电池的主要负极材料。在充电过程中,来自电解质的Li+离子渗透到碳中并形成锂/碳嵌入化合物,即LixC,这是一个可逆反应,每6个碳原子储存1个锂原子。需要注意的是,碳的质量容量比大多数正极材料高,但商业石墨的体积容量仍然较低,范围在330到430 mAh/cm3之间。此外,还开发了...
  • 2025-06-14
    admin
    第二章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一、锂电池生产安全风险辨识 配料制浆工序 制浆是用专用的溶剂和黏合剂分别与正负极活物质混合,经高速搅均匀后,制成浆状正 混合制浆! 这就星 负极物质的过程。通常情况下,电极都是由活性物质、导电剂、黏结剂和引线组成,有区别的是正负极材料的黏结剂类型不一样,或者负极材料中加入的添加剂不同。制浆工序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对黏结剂等原料(如正极材料钴酸锂、导电剂和黏结剂)处理时,如果对烘烤温度、湿度和时间控制不当,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更对锂离子电池的化成工序的安全性能产生影响,是导致后续充电后电池发生爆炸的潜在因素。 此外,在配料过程中,烘干、真空高速分散搅拌,以及危险化学品有机溶剂的使用,如NMP(N-甲基吡咯烷酮)、异丙醇和乙醇等,存在触电、火灾、灼烫及机械伤害等直接危险因素。 涂布烘烤工序 涂膜是将制成的浆料均匀地涂覆于金属箔的表面并烘干,分别制成正负极的极片。其工艺流程一般为放卷、接片、拉片、张力控制、纠编、涂布、干燥、张力控制、自动纠编、收卷等。浆料分别涂在电池的正极与...
  • 0572-630 1196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