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院长:谨防固态电池技术夸大 科学技术必须严谨务实

发布于: 2025-09-20 10:56
阅读: 13
分类: 新闻动态

    在新能源浪潮奔涌的2025年,9月18 - 20日,“锂向新质 智胜未来”为主题的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盛大启幕,遂宁一时间成为全球锂电产业聚焦的中心。中俄研究院院长王庆生随一众专家出席此次盛会,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思想,探索国际合作新机遇。

   

      大会开幕式上,来自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校以及企业的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遂宁锂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时刻。一批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58亿元,涵盖锂电及关联产业项目6个,这无疑为遂宁锂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同时,大会发布的《全球锂电产业链地图白皮书(2025年)》以及《全球锂电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更是为行业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指明了方向。

      王庆生院长在“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论坛上的发言振聋发聩。他指出,当前固态电池发展虽势头正猛,但行业内对技术的宣传需保持冷静,谨防脱离工程实际的夸大造势。这一观点犹如一针“清醒剂”,提醒着行业从业者要脚踏实地,专注技术的实际应用与突破。在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理性看待技术发展进程,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与行业的虚热。

       院长提到,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

新能源车和电池产业呈现四大特征

王院长分析称,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和电池产业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呈现出以下特点:

1.洗牌加速完成:“骗补”时代和PPT造车的企业已被基本除清,市场进入“硬实力”竞争阶段。

2.头部效应极致化:无论是整车还是电池领域,资源和市场份额都急速向头部几家巨头集中。

3.技术竞争白热化:竞争焦点从“有无”变成了“好坏”,电池技术(如麒麟电池、刀片电池、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电子电气架构等成为核心壁垒。

4.国际化竞争开启:存活下来的中国头部企业(如比亚迪、宁德时代、蔚来、小鹏等)开始大规模出海,与特斯拉、大众、LG新能源、松下等国际巨头在全球市场展开正面竞争。

“虽然总的企业数量难以精确统计,但活跃的市场主体数量在急剧减少”,在王院长看来,电池新能源行业门槛已变得极高,新入局者除非拥有极强技术、资本和生态优势,否则很难再有机会。

固态电池发展瓶颈与改善策略

在新型电池技术方面,王院长主要列举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钠电池、全固态锂电池等几种电池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其中,针对固态电池,王院长认为,固态电池最大的发展瓶颈就是“界面问题”,例如固-固接触差,导致有效接触面积小,界面阻抗极高;电极与电解质接触面会发生化学副反应,形成一层阻碍离子传输的“钝化层”;电池充放电时,电极材料会膨胀收缩,刚性的固态接触容易破裂、剥离,导致性能迅速衰减。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推出了“准固态多孔态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技术”,该技术是介于液态体系和凝胶态和纯固态体系之间,为解决液态电池不安全性和固态、凝胶态体系倍率性能差的问题开发的一款表面干态无游离态电解质的多孔态体系动力电池,采用半电解质有机无机复合杂化隔离膜技术结合相分离技术制备多孔电极,提高离子交换速度和交换量解决化学摩擦产热问题提升倍率性能;采用独特的外嵌集流体技术,有效提升循环寿命,降低物理极化,提高散热性能和倍率性能;采用有机无机复合膜及高分子聚合物材料技术提高电池安全性能;多孔结构电极拓宽了电池工作温度窗口和倍率性能。

谨防固态电池技术夸大,不负责任造势

本次大会上,王院长还特别提醒:谨防技术夸大,不负责任造势。“我们要反对脱离技术本质的过度炒作,这不利于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科学技术必须秉持严谨务实的态度,不应沦为资本运作的工具。”

大会上,王院长针对“充电速度约3分钟即可充满100%(20C)”“低温性能-4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0%”“固态电池2026年成本有望降至1元/Wh”等固态电池技术夸大现象,做了重点讨论。

王院长教授认为,20C的持续充电倍率在工程上是极难实现的,尤其是对于大容量电池。

具体来看,首先,电流的绝对数值是灾难性的:一个容量为100Ah的汽车电池,20C充电意味着2000A的电流。2000A是极其巨大的电流,无论电阻多小,根据P =I²R,其产生的热功率都非常惊人,足以在极短时间内熔化金属、引发严重的火灾或爆炸。

其次,集流体、极耳、导线无法承受。在集流体方面,即使是厚达50μm的铜箔,其电阻尽管很小,在2000A电流下也会产生巨大的欧姆热和电压降。在极耳方面,需要极其庞大的多层超声焊接极耳,其尺寸可能比电芯本身还大,否则连接点会直接烧毁。在导线方面,承载2000A电流需要粗如手臂的电缆,根本无法在车辆上布置。

还有,电化学极化是致命的:在20C的超高倍率下,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固相扩散速度根本跟不上,会导致严重的浓度极化,电压急剧飙升或骤降,实际根本无法充进多少电量。大的电流会瞬间导致负极严重析锂,生成锂枝晶,一次这样的超快充就足以让电池寿命终结并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王院长总结说,所谓的“3分钟充电”几乎可以肯定是在容量极小的电池中应用不具有实际意义,在这种尺度下,散热、电流、极化问题都被极大地掩盖了。将其直接类比到车用大电池上,是典型的 “尺度谬误”,具有极大的误导性。

针对“低温性能-4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超90%”这一宣传点,王教授直言:不提放电倍率的低温性能就是“无意义的”。

首先要考虑低温性能-40℃情况下,放电倍率是0.1C还是0.01C还是1C,这很重要,在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下,离子电导率极低。此时如果以极其微小的电流(如0.01)进行放电,这样的数据毫无实际应用价值。

其次也要考虑实际应用需要的功率:汽车启动、加速、运行需要的是功率。在-40°C下,电池的实际输出功率会暴跌。可能连车载空调都带不动,更别说驱动车辆行驶了。一个有90%电量却无法输出有效功率的电池,等于一块“冰冷的砖头”。

在王院长看来,行业真正的挑战是在合理的放电倍率下保持可用的容量和电压平台。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商业化大容量电池技术能做到在-40°C、0.5C倍率下容量保持率超过50%。

还有观点称,固态电池2026年成本有望降至1元/Wh。对此,王院长反驳道,一项集合了“超快充”“超低温”“绝对安全”‘’长寿命”等所有前沿科技的、尚未经大规模量产验证的“颠覆性”技术,其成本目标竟然设定得比已经卷到红海、高度成熟优化了十年的现有技术还要低,这违背了最基本的“技术溢价”和“研发成本分摊”的商业规律。唯一的解释是,这个成本数字是随意编造出来的,缺乏任何实质性的供应链和制造工艺分析作为支撑。

行业普遍的共识是,固态电池量产的初期成本将是现有电池的2倍以上,即>1元/Wh,随后通过技术迭代缓慢下降。

    此次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不仅是一场行业的盛会,更是一次思想碰撞与合作交流的平台。王庆生院长的参与,为大会增添了国际合作的色彩,也为中俄在锂电领域的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锂电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强大力量。

分享

推荐文章

  • 2025-09-13
    admin
    锂电池维修技术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 一、基本原理与安全规范 了解锂电池结构 锂电池由电芯、保护板、连接线等组成。电芯是能量存储单元,保护板负责过充、过放、过流保护。 安全操作要求 维修时需佩戴绝缘手套、护目镜、绝缘鞋等防护装备。 使用绝缘工具,避免直接接触高压部件。 高压系统操作前需断电并验电,确保电压低于安全阈值(如小于1V)。 二、常见故障诊断 电压异常 过压/欠压:单体电池电压超出正常范围(如磷酸铁锂过压>3.85V,欠压<2.5V)。 充不满/放不完电:可能是电芯压差过大或保护板故障。 温度异常 过温(如超过65°C)可能引发热失控,需检查散热系统。 漏电/漏液 漏电需检测绝缘电阻,漏液需用pH试纸判断液体性质,酸性或碱性液体需中和处理。 三、检测工具与方法 内阻测试 使用内阻测试仪测量单体电池内阻,对比标准值判断电池健康状况。 电压测量 用万用表测量电芯电压、保护板电压,排查线路断路或短路。 保护板检测 检查保护板外观有无烧焦痕迹,测量B-与总正极、P与总正极的电压差,判断保护板是否正常。 四、...
  • 2025-09-06
    admin
    一、引言 锂电池极耳冗余设计对于保障锂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合理的极耳冗余能够适应多种复杂情况,如设计要求、生产工艺波动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避免极耳出现断裂、虚焊等问题,以确保锂电池的稳定运行。对于深入研究锂电池极耳冗余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锂电池极耳概述 极耳是从电芯中将正负极引出来的金属导电体,是电池充放电时的电流进出口。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到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在锂电池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极耳的设计和处理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二、设计适配性因素 1. 电芯尺寸与封装方式 不同类型的电芯在尺寸和封装方式上存在差异,这对极耳冗余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软包电芯通常需要预留更多的冗余以适配封装边距。软包电池的封装通常采用铝塑膜,在封装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边距来保证封装的密封性和稳定性。因此,极耳需要有足够的长度冗余,以确保在封装过程中能够顺利连接到外部电路,同时避免因封装过程中的挤压等操作导致极耳损坏。 (2)圆柱和方形电芯则需要...
  • 2025-08-30
    admin
    一. 提高容量与功率密度 未来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是提高容量与功率密度。提高容量与功率密度意味着电池能够存储更多的能量,从而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或车辆的行驶里程,适用于电动汽车、电网储能等领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研人员正在探索新的电极材料、电解质和结构设计。目前,各大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正积极研发新型电极材料,针对电极材料、氟化合物等高容量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有望提高锂电池的容量与功率密度。 二.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降低锂离子电池的成本。目前,锂离子电池的高成本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因素之一。为了降低成本,科研人员正在努力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开发更加经济的生产工艺。方法之一就是采用干法工艺。这种工艺不用涂布法制作电极(将活性物质和导电剂分散到溶解有粘合剂的溶剂中制成油墨(浆液),再将油墨涂在金属箔集流体上,干燥后进行辊压制成电极),也不使用水和有机溶剂等液体,只利用活性物质、导电剂和粘结剂这类粉体混合制作出电极的混合粉末,再利用某种方法形成薄片来制作电极。因此,...
  • toolbar
    0572-630 1196
  • toolba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