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作
中俄研究院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中俄科学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中俄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中俄增材技术联合实验室》以及《中俄增材技术科教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联邦大学三方联合建立了《中俄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Andrey Ivanovich Rudskoy”及“俄罗斯科学院Yuri N. Kulchin”两位院士合作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了《动力电池与电控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湖南大学合作建立了《动力电池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与奥地利STARD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奥电动汽车设计与高速电机技术开发中心》;与德国ZOZ Group合作建立了《粉体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德国NETZSCH公司合作建立了《中德纳米新材料联合实验室? 等。
目前中俄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合作在研课题项目包括:
多孔态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中/俄合作):
从设计上和材料上区别于传统的液态锂离子电池。采用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膜技术,隔膜呈三维立体结构,形成高的孔隙率和扭曲度,吸液率更高保液率更好,整个电池体系无游离态电解质,利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温低聚合特性,热蠕变性小,耐高低温变化强,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研究电池产热机理,分析热效应,采用相分离制备多孔电极,提升比表面积,提高离子交换通道,大大缩短了锂离子的交换时间,提高了交换速度和交换量,降低了离子交换摩擦化学产热。同时,采用外嵌集流体技术,使集流体均匀分布最大程度降低了极化电阻,有效解决了大电流物理产热,集流体前处理技术有效解决活性物质剥落问题有效延长寿命;
新功能材料技术(中/俄合作):
动力电池材料方面,将建立完整的材料性能物化属性研究和微观测试分析对标能力,可追踪材料在电池的全生命周期和极限工况下的物化表征,实现对当前及下一代电池;
在船体材料领域,针对深海及远洋科考船深潜器的使用条件要求,开发出基于玻璃合金高性能船体材料,并完成试制、水下验证,深潜器材料应用于下潜11000米水下;
3D打印技术植入体医用材料领域,将力学相容性、生物相容性和植入安全性的多维度综合性能属性需求,分解为材料属性、制备工艺,具备完整的开发流程和能力。基于材料的相变优化和超细球化处理技术,结合激光融覆技术和表面纳米化处理技术,综合实现产品的卓越品质;3D打印技术及钛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植入体骨骼及发动机关键部件等。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简介: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始建于1899年,五、六十年代又称加里宁工程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门捷列夫母校,该校的毕业文凭被世界所有国家承认,包括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所以该校有许多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外国学生,包括中国的留学生。该校有82名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400名教授,1500名副教授,18000多名本国学生和1500多名外国留学生,也是俄罗斯最好的理工科大学之一。
该校设有13个系,70多个专业门类。多年来一直积极支持国际科技组织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材料、焊接、理论和应用力学、自动化控制、能量与电子网络等研究方面都在世界同一领域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校还是俄罗斯技术大学联合会的重要组织者,是国际大学协会的成员,是荷兰国际教育领域合作组织成员,是圣彼得堡大学联盟成员(该联盟由4个国家21所大学组成,其中俄罗斯9所、美国8所、瑞士和英国各一所),是俄罗斯技术类大学中的顶峰级别的大学。
推荐文章
-
一、充电: 1、锂离子从正极脱出 充电前,锂离子嵌在正极材料的层状结构里,当电芯接入充电电路,电源对电芯施加外部电压,使正极材料中的锂离子获得能量,正负极之间产生电场,锂离子从正极材料中脱嵌而出,变成自由的锂离子和电子,电子通过外部回路流向负极,锂离子内部出现浓度梯度,使锂离子在活性颗粒中发生扩散(固相扩散过程) 2、锂离子穿过正极界面膜(CEI膜) CEI膜是由正极中的锂离子和电解液发生的副反应产生的化合物组成:首次充电时发生脱出并扩散过渡金属离子从正极溶解到电解液中,并由这些金属离子形成的产物也可以作为CEI膜重新沉淀到正极颗粒表面。CEI膜对正极会起到保护作用,阻碍正极和电解液的进一步反应,提高正极脱锂的稳定性。 CEI膜具有厚度薄、成分复合、生长不均匀、状态不稳定、化学性质特殊的特点。比如,CEI膜经常由磷酸锂(Li3PO4)、聚合物(例如聚丙烯腈)和锂盐(例如锂氟酸盐)组成。磷酸锂是CEI膜的主要框架材料,可以提供锂离子传输的通道,聚合物和锂盐则用于增加膜的电导率和降低界面阻抗。 3、锂离...
-
近日,圣彼得堡国立理工大学(SPbPU)与中国理工院校的合作交流迎来高光时刻。该校师生不仅在2025年遂宁国际锂电池产业大会上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实力,更在杭州国际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为中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合作注入新动能。 聚焦锂电前沿,共话产业未来 2025年遂宁国际锂电池产业大会在四川遂宁隆重召开。作为全球锂电领域的重要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德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400余名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参会。SPbPU派出以谢尔盖·康德拉季耶夫教授、王庆生院长为首的代表团及中俄新材料与新能源工程研究院(NEMTRI)团队出席,深度参与行业前沿对话。 在“准固态电池前景”专题研讨会上,王院长发表主旨报告,阐述了准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方向与产业化路径。他同时介绍了SPbPU与NEMTRI在新材料研发领域的合作进展,引发与会嘉宾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SPbPU多名毕业生及研究生在王庆生教授指导下,依托中国高校...
-
在新能源浪潮奔涌的2025年,9月18 - 20日,“锂向新质 智胜未来”为主题的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盛大启幕,遂宁一时间成为全球锂电产业聚焦的中心。中俄研究院院长王庆生随一众专家出席此次盛会,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思想,探索国际合作新机遇。 大会开幕式上,来自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校以及企业的各方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遂宁锂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时刻。一批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达158亿元,涵盖锂电及关联产业项目6个,这无疑为遂宁锂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加速键”。同时,大会发布的《全球锂电产业链地图白皮书(2025年)》以及《全球锂电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更是为行业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指明了方向。 王庆生院长在“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论坛上的发言振聋发聩。他指出,当前固态电池发展虽势头正猛,但行业内对技术的宣传需保持冷静,谨防脱离工程实际的夸大造势。这一观点犹如一针&ldqu...

